乳山農業民俗(四)
●傳統農具
對舊時農具以列名為主,現代化農業機械不作收錄。農具除耕地鐵犁、鋤鐮锨镢的使用歷史較久以外,大多數耕種、收割、貯藏工具更新得很快,本書主要記錄20世紀農民所使用的農具。
耕種工具。犁:翻耕地和起地瓜垅。耠子:又曰耜,俗稱勾勾機,一人扶、一人拉,開溝起土或攏溝和培土。耙:一是手耙,用于整平土地或打碎土塊;二是拖耙,體積大,用牲畜拉著。耢:曰字的木架上插有耢齒條,齒條插入土中,人立于架上,役畜拉著前行,耢過之后,土地平整,土塊粉碎,比用手耙的效率高多了。镢:分很多種,有板镢、三叉子镢等,用于刨地、開溝。锨:翻地鏟土。鎬:開荒地用。履種葫蘆:把葫蘆掏空,在上方開口裝入種子,在下方鉆有漏下種子的孔眼,手提葫蘆頭,用木棍輕輕敲打,種子即可均勻地撒下。耬(小型播種機):分獨腳耬、二腳耬、三腳耬,有耬斗、種子糟、耬腿、耬腳、耬桿等部件組成,種子裝入耬斗,順下方漏孔進入土中。
修鋤工具。鋤:分小手鋤、長把鋤,鋤草和松土之用。小鏟子:俗稱挖刀子,移栽莊稼苗。撓鉤:又稱抓鉤,劃鋤麥田。大五鐵叉子:用于豬圈或牲口欄出糞。小五鐵叉子:俗稱糞叉子,野外拾糞之用。
澆灌工具。水筲(水桶):挑水用。水箱、水囊:車推水用。轆轤:在井口上方用三根木棍搭成三角架,掛起用圓木做的轆轤滾子,滾子旁邊有彎彎的搖把子,搖動搖把子即能卷起或者松放繩索,繩索下端鉤著水桶。水車:有拉盒式、風車式等形制,以人力(踏踩)、畜力、風力制動。桔槔:一根長桿的中心部位懸掛在立柱上,長桿一頭掛著水桶,另一頭綁著石頭,水桶灌滿后輕輕地向上一提,綁石頭的一頭就開始下墜,在下墜的過程中轉動長桿,水桶就被提到了河岸上。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,幾乎全是采用抽水機提水灌溉。
收獲工具。鐮:分麥鐮、草鐮、柴鐮等,用于收割秸稈作物或打柴。拘繩:捆綁秸稈作物。扁擔:挑東西。砘(碌碡):壓實麥場地面或脫粒麥子等農作物。連杖:將三四根3尺長的木棍用皮條編成排子,排子的一頭固定在軸棍上,軸棍的另一頭洞穿連杖桿上端,掄動連杖桿,排子即可拍打秸稈進行脫粒。麥杈:有柳條杈、鐵股兩種,用于翻動麥穰等。木锨:用于打場揚場和曬糧收放。刮板:場上收放糧食。掃帚:浮掃能去糧堆上的雜糠,重掃收集糧食。大簸箕:撮糧食,扇糧去糠。小簸箕:撮糧裝口袋。篩子:篩去糧粒中的沙土。條撮子:小型撮糧工具。木筢:曬糧用以劃拉翻動。苫子:給麥垛或糧囤的封頂。折子:用高粱秸或蘆葦編成的條席,其面窄身長,繞放圍起糧食囤子。抓子(草筢子):摟草用。葛籠(草繩結的網包):裝草用。
運輸工具。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,獨輪車、平板車、驢車、牛車、馬車是乳山農村的主要運輸車輛。手提、挑擔、背負等人力搬運也很普遍。糞筐、糞簍、背簍是體力勞動的輔助工具。80年代以后,農業運輸使用各種型號的拖拉機。21世紀初開始,農用汽車開始進入農村。
無言的朋友。20世紀70年代末之前,乳山農業使用牲畜的現象很普遍。境內主要飼養牛驢馬騾(以牛驢為多),用于拉犁、拉車、馱物,它們是那時的大馬力“農機”。飼養大型牲畜的場地叫欄,牛欄、驢欄、馬欄;飼養小型畜禽的場地叫圈(音倦),豬圈、鴨圈。飼養牲畜要常年貯存草料,備有鍘刀等切草工具。草料鍘好后,拌上麥皮、豆粕等放入槽內喂食。農忙時加喂玉米、地瓜干、大豆等糧食。因勞動磨損蹄子,得按時給它們上蹄子(掛鐵掌),那時有專業打蹄鐵、上蹄掌的手藝人。使役農畜的工具有:牛節子(牛軛),騎放在牛頸之上,拴上綆套;木夾,兩根弧形圓木夾在牲畜脖子兩旁;駕車工具,有單套、背搭子、鞍子、背鞅、大小肚帶、搭腰、車袢、鞭子(長鞭、短鞭、哨鞭)、掛鉤、爪口、套犋皮條、籠頭、鼻圈(牽牛拴繩用)、韁繩、馱架、馱簍等。(辛明路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