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山福文化
“母愛乳山”的城市名片,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。母愛育福地,福地培育出福文化,福文化在乳山,可以說是橫貫古今、源遠流長、博大精深。生活在母愛圣地里的乳山人,最懂得祈福納祥、和諧生活。現從繁花似錦的乳山福文化里,擷英摘翠,以饗讀者。
●正月祈福
貼福,在乳山是過年才有的民俗,除春節外,結婚、生子,過喜事,人們一般都貼喜貼。說到貼福字,乳山還流傳著一個故事。說有一個財主過年,打發伙計在院子里貼“福”字,這伙計一不小心把“福”字貼倒了,財主一看大怒,對伙計說:“你看你干的好活!”伙計一看,嚇了一跳,可是他很機靈,心生一計說:“老爺,恭喜你,你將要發大財了。”財主忙問:“這話怎么說?”伙計指著倒貼的福貼說:“老爺,你看,福到了呀!”財主愛聽好話,就允許“福”倒著貼了。
從初一到初十,民間有不少的測福講究。我記得老人們老愛說:“一雞二犬、三貓四鼠、五豬六羊、七人八谷、九籽十成。”意思是初一管雞,天若好雞就興旺,天若不好,雞就不旺盛,依次類推。其他日子管著人類和莊稼是否興旺。有趣的是,各地的講究也不一樣。比如“七人八谷”,乳山通常有初七管人、初八管莊稼一說。人們愿意在初七這一天,測一下人類在未來的一年里是否興旺,是否走運;初八這一天,再測一下莊稼是否能豐收。我們村有一個媳婦是棲霞人,那兒有“七人八蘋果”之說,原來棲霞那兒盛產煙臺大蘋果,為了自家的幸福日子,所以當地人就對蘋果格外看重。可見人們對那些能給自己帶來福祉的事物都很敬重。初九初十若是天氣好,老人們都會說:今年莊稼一定大豐收。可見正月上旬天氣的好壞,人們賦予其很多期望。
當然,在貼福、測福、祝福的時候,也沒有忘記護福。初五又叫“破五”、“送窮五”,人們說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,免得倒掉財氣,而初五的垃圾視為窮土,倒掉就是送窮出門。初十凡是磨、碓、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動用,叫石不動。這一天,老人們一般不讓女孩子動針線。正月十五“新媳婦要躲燈,不躲燈克她公”,新媳婦第一年忌諱在婆家過正月十五,正月十二三就要到男方的舅、姨或者尊重其他親戚家去,過了十七再搬回婆家。這些說道,都是老輩人一輩輩念叨的,作為一種風土人情,人們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。
●新婚坐福
中國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,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種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。就拿“福”字來說,由字形上,先人們總結此字是由“衣”字、“一”字、“口”字、“田”字組成,“衣”字旁又有福祿之意,因此,福字的意思就是“一口田,衣祿全”。在我們的祖先看來,有衣服穿,有一口田,能吃飽飯那就是福氣了。
福,它有時候看得見,有時候摸得著,紅紅火火的日子,蒸蒸日上的生產,欣欣向榮的景象,健健康康的身體,生龍活虎的精神……這一切在物質和精神上都令人愉悅的東西,在現代的人們看來都是福的體現。
大閨女出嫁,要坐福,這是從古沿襲至今的一種風俗。閨女出門子這一天,新郎家可忙活了,新房里的被褥,是由小姑或是嫂子鋪的,在新被褥底下,要放一把新斧頭。新郎接新娘的馬車、自行車、轎車到家后,小倆口站在大門口,新郎的妹妹或是姑嫂們,要在小倆口的嘴里各塞一塊糖蛋,同時,新郎新娘的手里分別被塞一對用面做的蓮子果子,這對面果子是用紅線拴著的,新郎要把連在一起的兩個蓮子果子咬一口,寓意連子。吃了糖,咬了蓮子果子后,他們才能進院門。小姑子把新娘子領進臥室后,就安排新郎新娘上炕(床),坐在新被褥上,因被褥底下放著斧頭,人們因此叫這個風俗為坐福。坐福那一陣時間里,新郎的姑姑或姨,用盤子端著點心和甜飲料上炕(床),用筷子夾起點心,分別喂小倆口各吃一塊,再侍候小倆口喝交杯酒,交杯以后,坐福儀式也告結束。
父母送畫,也是一種“接福”風俗。閨女頭一年結婚,娘家父母過年時,要買對聯、福字和年畫送給小倆口,接到畫,寓意著小夫妻之間“有話”。送畫也有規矩,要送就連送三年,不送就一年不去送,不知這有何講究。父母送的畫,一般都有一張大胖小子的年畫。胖娃娃類年畫種類非常多,“五子登科”“觀音送子”“吉慶有余”“連生貴子”等,寓意家庭美好,人丁興旺。父母在給小倆口購買這類年畫時,年畫中的大胖小子一定要正臉的,讓人能夠看見兩個耳朵,就是送一幅“觀音送子”圖,也都是正臉的為好。
繡蝠,是民間婦女的一種女紅手工活。蝙蝠,在民間是福的象征。繡蝙蝠,一般是老人們為小孩子和即將出嫁的大閨女做兜兜兒時,常常首選的一種圖案。在那幅圖案中,菊花的花瓣蜷曲著,像小孩子的小拳頭,老人們叫菊花是福手,菊花底下又繡一只蛤蟆,菊花的頭頂上,也藝術地繡了一只飛翔的蝙蝠,用一句俗語形容它,就叫“蝙蝠飛蛤蟆走菊花擎福手”。剛出生的孩子,姥姥和奶奶都會為他縫制一件大襟襖,這件大襟襖的兩個肩膀處,也會各繡上一對福手,寓意孩子多福的意思。新婚蜜月里,新媳婦就開始做繡品,繡制全家人的幸福生活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近年來,喜餅店也紛紛推出“福祿壽喜”字面圖案的喜餅,“福”字漂亮地出現在喜餅上,這真是給新婚的喜慶增加了福氣的氛圍。生活越來越好了,人們對“福”的追求,不光是圍繞著新婚的小倆口下足了工夫,而且,在平日里,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,也都對“福”字情有獨鐘。市場上早已出現鑲“福”字的成衣和兒童服裝,特別是成衣的褲子下擺外側,一個“福”字,不僅讓人有美的享受,更是大人祈福的一種心理體現。
●周歲抓福
華山中峰叫玉女峰,是因春秋時期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隱居此地而得名的。傳說她出生那天,老是不停地啼哭,幸虧當天楚國獻來一塊玉璞,看到玉璞后她才不哭了。到她過周歲那天,穆公讓玉石匠人把那塊玉璞剖開,取出一大塊碧玉,放在許多金銀寶器、水粉筆硯之間讓她“抓歲”,她又偏偏抓著那塊碧玉不停地玩弄著,穆公大喜,就給女兒取名“弄玉”。由此可見抓歲習俗自古就有。抓歲為抓周、抓周歲,以預卜孩子的志趣和事業走向的。可能我們每個人周歲時都舉行過抓歲儀式,過去的人經歷過,未來出生的人也必將經歷,這是一種祈愿后代、光宗耀祖、顯貴尊榮的習俗,也可以說是一種信仰,美好的信仰是歷久不衰的。
在乳山,小孩子滿周歲的前幾天,長輩們就開始蒸餑餑、烙餅、炸果子、選購孩子的穿戴和玩耍的禮物。周歲這一天,孩子簡直就是小皇帝了,所有的長輩們都帶著對他們的美好祝福從不同的村莊、不同的城市匯聚而來。慶賀儀式通常由孩子的爺爺奶奶主持,置辦酒席請客這是必不可少的。客人有來自母親娘家的親戚,像孩子的姥姥、姥爺,姨、舅等;有來自父親方面的親屬,像孩子本家的爺、伯、叔、兄、嬸、嫂、姑等。親朋好友圈子里,誰家有孩子過第一個生日,是要主動前去慶賀的。所以來的客人,多是不請自到的。親屬送來的禮物,有衣服、帽子、玩具、毛線、孩子床上用品、營養品等,也有送紅包的,數額根據各自的條件而定。
午飯前,待所有的客人都到齊后,抓歲儀式就開始了。先在炕頭上或床上放置一個簸箕,里面鋪上錦鍛或是毛毯。簸箕的寓意有“播吉”的意思,也有說是“揚棄”的意思,不管是哪種說法,都是圖個幸福美滿、招財進寶之意。再把洗過澡、換上新衣服的孩子抱到簸箕里,等孩子坐好了后,在他面前擺放一個長方形的木盤,里面放著各種各樣寄托著大人期望的物品,任小孩子任意去抓取。
在抓周木盤里放的物品一般有書,有筆,有稱,有尺,有算盤,有玩具,有餑餑,有針線包、還有泥塊。擺放這宗物品的時候,總是把書、筆和尺子、算盤放在孩子的最近的地方,其次放置的稱盤稱砣,然后才是餑餑,玩具,離孩子最遠的物品則是泥塊。這樣放置是有講究的,因為書和筆代表著讀書人,抓到這個,說明孩子將來可能會是個有出息的讀書人;抓到尺子,說明他將是工匠,有一技之長;抓算盤、稱盤稱砣,說孩子將來能做經商做生意;抓到餑餑說孩子將來不愁吃喝;抓到玩具又說孩子將來會過安逸的日子;大人唯一害怕孩子去抓泥塊,說抓了泥塊將在莊稼地里打一輩子交道,沒有多大出息不說,預示著孩子不好養活。后來,有的人家干脆就不擺泥塊了,省去了后顧之憂;但也有的人家不信邪,仍然擺放著泥塊,一旦孩子先抓了,大人也不介意,說土能生金,孩子照樣有出息。看孩子抓什么,是抓歲儀式上最熱鬧的時刻。圍觀的人往往都有預期,都希望孩子抓到大人預期的東西,孩子抓到什么,大人就會借題發揮,說一些與此物有關的吉利話,為孩子祈福。
周歲的孩子,對世界充滿了好奇,擺在他們面前的物品都是新鮮的事物,抓什么,都是偶然。隨著時代的發展,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質的改變,抓歲仍然盛行,但往日那種預卜信仰已經變成了一種取樂逗趣的游戲,以增孩子周歲歡樂的氣氛。
總之,乳山的福文化,洋洋灑灑、林林總總,融匯于生活的每一天,滲透于生產每一環,詮釋著幸福乳山的深厚人文內涵。 (鄭華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