膠東公學在乳山的歲月(下)
三、與群眾親如一家的魚水關系
膠東公學在境內活動期間,每到一地,師生們大都分散到群眾家里去住。學生和群眾的關系,是學校考核學生的一項重要內容,每個師生都牢記“三大紀律、八項注意”。學校對遵守群眾紀律要求特別嚴格,每次轉移時,各中隊的群眾紀律檢查小組都要到房東家里檢查,有無借東西未還,損壞東西未賠的,睡覺用的鋪草也要進行清掃。每個學生也十分自覺地利用一切可能幫助群眾勞動。農忙時搶收搶種,平時幫助群眾挑水、掃院子、燒火、做飯、推磨、軋碾子、喂牲口喂豬、打掃牲口欄和豬窩抬糞等等,什么活都干,這已經成為大家的習慣,對困難較多的烈軍屬還專人負責幫助照顧。這種自覺地遵守群眾紀律和積極主動地助民勞動,密切了學校與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。
膠東公學有一項規定,每個學生每天要做半小時民運工作,主要內容是宣傳抗戰必勝的道理和解釋黨的各項政策,講解國際國內形勢,增強群眾信心,消除群眾的各種疑慮等。每到晚飯后,駐村中碾盤旁、屋檐下,一個個學生和三三兩兩的老鄉簇擁在一起親切交談。在做宣傳解釋工作的同時,也進行社會調查,了解駐村情況,協助駐村開展工作。如開辦農民夜校和婦女識字班,建立和健全群眾組織,領導群眾反奸訴苦、減租減息,動員群眾參軍參戰、空舍清野、粉碎日偽“掃蕩”等各項工作等。通過這些活動,膠東公學師生成為駐地群眾的貼心人和好參謀,群眾遇到什么困難和糾紛也都來找膠東公學師生商量。1943年膠東公學駐在珠塂時,地主家的童養媳豐玉珍,因不堪家庭折磨,在膠東公學師生幫助下,毅然脫離地主家庭,參加革命,成為一名堅強的共產黨員。
而革命覺悟很高的老百姓,也是把膠公師生當成是八路軍、子弟兵,所以膠東公學每到一地,群眾都是主動邀學生住到自己家里,把他們當作家中的一員,以兄弟姐妹相稱,有的被認作干兒子、干女兒。好東西留給他們吃,房東上山干活回來捉個螞蚱也要在鍋底余火中燒熟留給“小八路”吃,確實是親如家人。在反“掃蕩”中有的學生跑散了,遇到當地老百姓,告知自己的身份后,立即得到群眾冒著生命危險的掩護。
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臺長的于云先回憶說:“我們三小隊駐在八甲村,房東大娘、大哥和大嫂一直把我當成自己的兒女和兄弟看待,我得了嚴重的胃病,在大娘、大哥和大嫂的護理下治好了,他們把自家最好的東西給我吃,給我買藥治病,他們的恩德我終生難忘。”
曾任《合肥報》副主編、安徽省文學院副院長的專業作家喬浮沉念念不忘當年的房東,他回憶說:“我所在的小隊駐在宮家莊,我的房東宮本道是共產黨員,我稱他為大哥,叫他的新婚媳婦是大嫂。每天早上,好心的大嫂都為我準備好中午飯。我帶著學習用品,提著飯籃同小隊的其他11位同學一起到3華里遠的宮家村上課,下午上完課回去吃晚飯住宿。”
魚水情深似親人,群眾也是非常樂意幫助學校師生做些事情。1944年春,上級號召學校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,開展大生產運動。珠塂村有一片蘆葦沼澤地,經商得群眾的同意,師生們在那兒開荒種地。當時全校師生員工劃為6個勞動大隊,每個大隊輪流勞動一天。全校實行五天教學,一天勞動的制度。經過幾個月的努力,共開墾土地百余畝,有經驗的老農親自到場進行技術指導,適時種上了水稻。經過認真管理,秋天共收獲稻谷3萬多斤。
膠東公學建立了青年抗日救國會和婦女抗日救國會組織,每到一村,學生們就向群眾教唱抗日歌曲,還經常自編自演抗戰小節目。每逢重要節日或假日,經常組織當地群眾和學員聯歡,由學員演出抗戰文藝節日,進行抗日救國宣傳。峒嶺村當時五六百戶,是學校集中活動最多的地方。除了以秧歌隊的形式走街串巷搞宣傳外,在舞臺上文藝演出是更受群眾歡迎的。膠東公學的文藝宣傳隊名氣很大,每到一村演出,四鄰八村群眾都是聞名而至。如1943年底,膠東公學在峒嶺村組織了一次演出,舞臺是自筑的土臺子,臺子周圍是用高粱秸編制的席子圍起來的,節目短小精悍,大都是師生們自己創作的。其中有群眾喜聞樂見的歌舞、雜耍、鋸大缸、數來寶、花鼓戲、快板、雙簧、口琴獨奏等。內容主要是宣傳教育人民積極生產、奮勇抗日、努力學習文化等。臺上,歌劇《農村曲》《改造懶老婆》《小放牛》《減租減息》《王學義全家逃難》的演出情真動人,臺下,擁擠的觀眾是聚精會神,有時歡聲笑語,有時哭聲一片,十分感人。
在抗日救國的共同目標下,在艱苦困難的戰斗環境中,學校牢記自己的使命,無論遷到那里,都是把抗戰宣傳、民運工作放在首位,都是非常注重搞好與當地黨政部門和老百姓的關系。1943年秋,為了加強教學工作,普及抗戰文化,校方與縣、區領導商定,將牟海縣峒嶺小學作為膠東公學附屬實驗小學,鄰村的學生都到這里上學。并調配了人員到峒嶺附屬實驗小學任領導和當教師,遲欣圃任校長,冷棘任教務主任,劉日新任總務主任。全校共有七八百名學生,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有,另外因校舍困難、教員不足,設了二部制,即上下午各開一個班次上課。1944年的秋天學校西遷,附小的名稱也于1945年元月結束。
1946年3月,膠東公學與煙臺東山中學(即原志孚中學)、煙臺師范學校合并,改稱山東省立膠東公學總校。8月,在膠東公學師范部的基礎上成立膠東師范學校(后來名稱相繼更改為萊陽師范專科學校、煙臺師范專科學校,直至今天的魯東大學)。1947年9月,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膠東,逼近煙臺。11月30日,膠東公學總校轉移疏散到乳山縣的草埠村一帶,與煙臺市轉移出的煙臺一中、二中組建臨時煙臺市聯合中學,其時約有師生300人。至1948年1月,根據國內形勢的變化,山東省膠東公學總校和分校奉命停辦。至此,膠東公學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。
編輯:云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