猛勇善戰的武略將軍孫琪
孫琪,字國璞,乳山市馮家鎮湯后疃村人。1233年(次年蒙古滅金)出生,“高曾以來,俱皆宦達,望重東牟”。父親孫寶,“生值金衰,始隱德弗耀”,曾任金益都府臨朐縣尹。孫琪從小就十分懂事,孝敬父母,兄弟和睦。長大以后,生姿雄偉,膂力過人,精于武功,又善騎射。一身豪氣,志向遠大,渴望為國效力,以“馬革裹尸”而聞名的東漢開國名將馬援是他崇拜的偶像。
蒙古軍南下以前,膠東半島已受金政權統治長達100余年,以宋為正朔的觀念淡漠已久,因此恢復宋室的號召很難有多少政治感召力。同時,南北朝以來北方幾百年的民族融合,使居民的民族界限漸趨模糊。順應潮流,從軍、從政向來都是維持生活、博取功名富貴的途徑。
至元六年(1269),忽必烈帝位穩固后,開始大規模軍事行動,征服南宋。孫琪認為:這是我建功立業的好機會!于是“乘時奮力,提劍從戎”,此后一直隸明威將軍、宣威將軍李恒麾下。
初任百戶之職的孫琪,隨軍南下第一場惡戰就是元宋戰史上歷時四年的襄樊之戰。當時,元軍在南宋襄樊城外環筑土墻堡壘,使襄樊成為一座孤城,其守軍與外援多次試圖打破蒙古包圍,均遭失敗。至元“七年,南寇來攻石山城,白刃交前,矢如雨注,時諸軍新集,老將莫利其步趨,公獨率眾,首前陷陣,大破彼軍”。是說在南宋軍隊一次試圖攻克石山城堡壘的戰斗中,元軍由于軍兵都是新募集而來,還未經實戰,老將也一時指揮不利,唯獨他帶領部下沖在前鋒,攻破敵陣。至元九年(1272)四月,南宋重兵救援襄陽,孫琪在此次阻擊戰中,勇猛無擋,生擒南宋大將總管張貴,宋兵全軍覆沒。元軍為盡快攻下襄樊,采取了分割圍攻戰術。至元十年(1273)初,元軍分別從東北、西南方向進攻樊城,孫琪率部下自南面先登,他“豎立云梯,大呼直上,身矢如猬,而銳氣不衰,旋復登城殺退敵眾”。立有首功。
襄樊戰后,他又參加了蒙元滅宋的歷次重要戰役,直至宣告宋朝滅亡的崖山(今廣東江門)戰役,屢奏奇勛,成為元帥李恒麾下一名頗有戰功的武將。這期間他也屢獲嘉獎、升遷。“十一年,大軍南渡松江,諸軍南及廣溪,處處相戰,俱立殊勛,前后蒙賞金牌,不可勝記。十四年,積功奏聞朝廷,敕授忠顯校尉(從六品)管軍把總。十五年,復授昭信校尉(正六品),當年又授承信校尉管軍把總,懸帶銀牌。十七年,欽授宣命武略將軍(從五品)中千戶,圣恩兼賜錦弓,乃授轡以旌其功。”
南宋亡后,嶺南寇賊又逐年生發,經常百十人一伙,劫掠村落,百姓叫苦不迭。孫琪奉命剿匪,他勇而有謀,嚴懲首惡,寬大被脅從眾人,在湖州、循州等州計平賊寨20余處。行動中大公無私,軍紀嚴肅,軍民稱道。孫琪立下赫赫戰功,至元二十六年,被加授武略將軍管軍中千戶,換被金符。隨即督軍出征廣南,一路所向披靡。剛到達韶州,金瘡增發,牽帶惡疾,于是就由侍父出入行陣且有戰功的長子孫玉代理職務。二十八年(1291)正月十二日,孫琪卒于軍中,享年58歲。
孫琪作戰勇猛,忠厚愛兵。從戎22年來,“大小四十余戰,未嘗敗負,身著重傷十數,就陣生擒賊將熊飛等五人,所得賞賜,盡散于下,愛養士卒,與同甘苦,人樂為用,故所向有功”。
寧海州儒學鞠孝恭所撰碑文中,稱贊他“公之忠勤,可謂至矣!雖古之名將,亦未多讓!”“忠義之士,為國效力,奮不顧身,故能樹功勛于當代,垂名節于后世。”
孫琪功績顯赫,其子也是不辱門風。當年孫琪在韶州臥病時,長子孫玉襲職,帶領其眾入廣。“猛勇善戰,至元二十八年欽授宣命忠顯校尉(正六品),管軍中千戶,被金符”。三十年六月十七日,遇疾而終,壽只四十有八。孫玉之子孫赟,人才將略,有祖考風,繼襲父職,以功授懷遠大將軍(從三品)。孫琪次子孫瑀也官至樂青縣尹。
當初孫琪父子卒于軍中,喪還故里,時任忠顯校尉、寧海州管軍中正千戶的孫赟由于政務繁忙,只是灌柩淺土,一直念念有不安之意,于是告假還家,于元大德七年(1303年)五月十五日,重修父祖之墳,遷于“家宅之南,從先塋也”。寧海州儒學鞠孝恭撰寫的碑文,本地歷代州縣志均有收錄,述其生平頗詳。
由于孫琪、孫玉父子的聲望,元代學問最淵博的理學家、杰出的思想家、教育家吳澄也欣然應孫赟之邀為孫玉撰寫《孫玉墓表》,其文也追述了孫琪的功業,“吾父之父(孫琪)武略,勇力冠軍,我朝規取襄、樊以來,攻城略地,陷陣摧鋒,洊著勞績,奪樊城、奪郢州,奪陽邏堡,渡江而南,定江西諸郡,以至捷崖山,俱隸元帥李武愍公麾下”。“予嘗游今平章李公(世安)之門,頗聞先武愍公(恒)所用偏禆,多有能名,而孫其一也”。
元武略將軍孫琪墓位于馮家鎮湯后疃村南。墓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,墓葬頂部呈圓形,高于地面4米,墓室四壁及頂部均為整體石板圍砌,內有一石匣盛有孫琪尸骨。墓前立有神道碑,碑前有一神道直通石門,神道兩側立有4個石人。石門高7米,寬5米,門楣橫匾刻有“武略將軍孫琪之墓”。墓地四周不均等地布有石馬、石牛、石羊等。該墓地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1967年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間被毀。
孫琪祖孫三代皆有功名,為村子增輝不少,村民至今津津樂道。有一副對聯這樣寫道:元朝元老樹元勛,武德武功稱武子。(高玉山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