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漁村新漁俗
前面所記述的是新中國成立前的漁俗,隨著漁船機械化、網具多樣化、淺海養殖普遍化、天氣預報準確化、漁民隊伍知識化,漁俗也在悄然地發生變化。有些習俗逐漸遠逝,一些新風尚逐步形成。乳山沿海各漁村,遙看旗陣舞風,鮮艷醒目,家家戶戶天天掛國旗。為探究這新俗起源,我走訪調查了很多人,在與海陽所鎮小石口村黨支部書記宋元東的交談中,才弄明白了其中緣由。
小石口村是漁家掛國旗最早的地方,始于2000年前后。掛國旗由來于漁船上。漁民到公海捕魚,船上要懸掛國旗。在公海上,國旗是漁民的護身符和保護傘。隨著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,外國漁民對中國漁民越來越尊重,漁民對國旗感情也越來越深厚。回到家鄉后仍戀戀不舍,不肯收旗。漁民捕親蝦時,省海洋與漁業廳要發給《捕撈親蝦特許證》,并配給一面題有“捕撈增殖蝦”的標志旗,用于懸掛在船頭,以備海上查驗。漁民覺得只掛標志旗有點單調,就與國旗同掛。久而久之,在近海作業漁民也離不開國旗了。冬季漁閑時候,漁民就把國旗從船頭移升到自己家的屋頂上。春節期間,大家換上新國旗,新年伊始、萬象更新,昭示著國泰民安、富足康祥。就這樣,從船上到家門,從節日到平時,漁民家家掛國旗的習俗就逐步形成了。西黃島村在小石口西10公里的地方,據老支書辛明德和現任支部書記遲明雪回憶,西黃島村漁家原來有春節時掛大紅燈籠的習慣,但不是掛在門旁或窗前,而是用長竹竿挑起來掛,以燈籠越高越好。后來看到小石口一帶家家戶戶春節掛國旗,他們也就不掛燈籠,而改掛國旗了。再后來,不僅是在春節期間掛國旗,平日里天天都在掛。民眾合聚的起來的真純愛國熱忱,更感人至深、更催人奮進。
海洋文化是乳山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不專著成書難詳其義。大海是浩瀚的,漁船是渺小的;旱路是踏實的,水路是漂浮的。因此,漁民祈福求祥的心情,比其他行業迫切得多。祈福是漁村民俗的主線,那些豐富多彩的活動,就是用這根主線串起來的美好企盼,企盼托起了漁民生活的每一天,托起了漁民生產的每一環!(辛明路)
編輯:小新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