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云港:連云港市在高公島嘗試用大型海藻修復近海生態
【連網】 (記 者 李 江 通訊員 趙澤華 張立祥)近年來,我市嘗試修復近海生態。日前,市海洋與漁業局、高公島街道、淮海工學院、牧洋養殖有限公司、帥森水產專業合作社5家單位以“政府+院校+企業”聯合增效模式在高公島街道正式簽訂大型海藻養殖生態修復項目。該項目將利用海藻的生長環境消除海水中的氮和磷,還將在時間上充分利用海域,讓我市近海海域既干凈又增加經濟效益。
據了解,今年高公島大型海藻養殖生態修復項目,主要圍繞核電發電場區及港口近海海域實施人工養殖江蘺300臺、壇紫菜300臺、海帶600臺,養殖面積達3000余畝,投入資金500余萬元。此次近海生態修復項目也是連云港近海生態修復工作的一次嘗試,通過這次養殖試點積累轄區海洋生態修復工作經驗,為下一步連云全區近海生態修復擴大規模提供可靠依據。
駐高公島街道江蘇省科技鎮長團成員董志國博士介紹說,大型海藻養殖生態修復項目主要是利用海帶、江蘺、壇紫菜等大型海藻生長需要,從海洋環境中吸收氮和磷等成分,從而防止海洋過度富營養化,有效降低近海工業企業發展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,實現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的目的。
在修復近海生態的同時,該項目還將海域充分地利用起來,增加經濟效益。據帥森水產專業合作社相關負責人介紹,連云港近海漁民在海域養殖使用方面,主要是利用頭年9月至次年4月時間段進行條斑紫菜養殖,生產周期短且養殖品種十分單一,海域使用在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里均處于閑置狀態。該生態修復項目所引進的江蘺、壇紫菜、海帶等大型海藻,收割方便且有較高的經濟價值。江蘺是從4月起放種,生長期至8月結束。壇紫菜種苗是從8月底投放,11月底采收結束。僅高公島街道海域面積達11萬余畝,未來生態修復擴大規模空間很大。如果該項目試點成功,多種大型藻類的錯開養殖實現海域使用率最大化,將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,必將極大激發企業及當地漁民的生產積極性。生態修復也將成為帶動當地經濟增收的另一個重要抓手。
